解鎖歷史︱文青哥的歷史課

解鎖歷史︱文青哥的歷史課:原子彈與核彈的不同

即將出發前往日本長崎,文青哥說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曾經在這裡投下原子彈,不過它的影響力應該已經過了,畢竟原子彈的威力遠比核彈來的小,接著他又說了好多,媽媽我都一一筆記下來,還上網查了些資料後把它們做了統整,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原子彈」和「核彈」這兩個術語有時會被混用,但實際上它們有一些細微的區別。簡單來說,原子彈是核彈的一種,但並不是所有的核彈都是原子彈。

原子彈(Atomic Bomb,通常指 A-bomb):

原子彈是最早被開發的核武器,它依賴於核裂變反應,即通過分裂重元素(如鈾-235或鈽-239)來釋放大量能量。

原子彈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核裂變反應來釋放巨大的爆炸能量,這些反應會在極短的時間內發生,產生強大的爆炸力和輻射。

例如,美國在二戰期間對日本投下的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就是基於這一原理。

核彈(Nuclear Bomb):

核彈是更廣泛的術語,指的是任何使用核能(無論是核裂變還是核聚變)作為爆炸源的武器。核彈可以包括原子彈(核裂變)以及氫彈(核聚變)。

氫彈(Hydrogen Bomb,或稱H-bomb)是一種比原子彈威力更強大的核武器,它利用了核聚變反應,這是將輕元素(如氫的同位素)合成為較重元素的過程,並釋放出更多能量。

氫彈通常是兩步反應的結合:首先使用核裂變反應來達到足夠的高溫和壓力,進而引發氫同位素的核聚變反應。

簡單總結:

原子彈:依賴核裂變反應(分裂重元素)來爆炸。

核彈:廣義指使用核能的爆炸裝置,包括原子彈和氫彈等,通常指的是任何形式的核能爆炸武器。

所以,原子彈是核彈的一種,但氫彈也是一種核彈,它的威力比原子彈大得多。

解鎖歷史︱文青哥的歷史課:歐洲地理

開車的時候,Vicky問文青哥他可不可以說出30個國家的名稱,沒想到他竟然說了68個,而且還能引經據典,有些竟然還是我不知道的,所以回家後我趕緊查資料,看來媽媽不進步不行啊!

像我知道,捷克..,沒想到他說了 #捷克斯洛伐克 ,這兩個國家現在分開了!

我知道 #梵諦岡 很小,好像是在義大利附近,沒想到文青哥也知道。

文青哥還說,#格陵蘭 在丹麥的地位就如同香港在中國的地位。

#摩納哥#摩洛哥 是不一樣的,前面那個是鋼鐵人賽車的地方,#摩洛哥 位於北非 。

世界上最長的國家 #智利 擁有復活島。

#羅馬尼亞 的國旗是紅黃藍,我是看波蘭球知道的。

#敘利亞#阿富汗 這幾個地方比較亂一點。

#葉門 國旗和 #德意志帝國 的國旗顏色恰巧相反。

最後還幫我科普了二戰的 #同盟國#軸心國

最後,還補充了德國換了好幾次國旗,從 #神聖羅馬帝國 講到現代,看我在做筆記的時候,他滿頭問號的問了一句:媽媽以前上歷史課的時候都不專心齁!

解鎖歷史︱文青哥的歷史課

解鎖歷史︱文青哥的歷史課

 

解鎖歷史︱文青哥的歷史課

解鎖歷史︱文青哥的歷史課

文青哥說答案是B,使用的是刪除法,

A絕對不對,因為他們敵對。

C也不對,那時候已經是韓國,不是朝鮮。

D應該不對,日本和德國很早就結盟。

答案應該是B,因為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和英國意識到事態嚴重才結盟。

解鎖歷史︱文青哥的歷史課

文青哥在玩桌遊的時候突然興起,說他想畫看看歐洲地圖。看他一面玩桌遊一面畫圖真是有趣,雖然內容不全然對,不過畫出不少重點哩!很喜歡幫孩子做紀錄!
解鎖歷史︱文青哥的歷史課
解鎖歷史︱文青哥的歷史課
解鎖歷史︱文青哥的歷史課
解鎖歷史︱文青哥的歷史課
解鎖歷史︱文青哥的歷史課
按讚加入粉絲團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