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PISA??這篇文章讓你一目了然

************************************************

台灣網站

官網

影響全世界教育走向的PISA評比,其指標作用愈來愈重要且明顯。它是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每三年大規模舉行的一項測驗,目的在評估十五歲青少年的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從2000年起,參與PISA的國家從四十個,增加到今年的六十八個,涵蓋了九成的世界重要經濟體,已有超過一百萬名全世界的中學生都接受過評量。

PISA評比內容涵蓋閱讀、數學和科學三個領域,每三年一次、輪流針對一個主要學科領域做詳細測試。例如,2009以閱讀為主科,2012年以數學為主。每次評比都有十三種題本(每十三個孩子就拿到一份不同的題本),約四十八~五十六頁,主科題目佔大部分。一般而言,測試時間約兩個小時。另外,學生還需花三十分鐘完成一份約二十多頁的問卷,回答有關個人習慣、環境、動機、當年主科的學習策略等問題。世界各國在制訂、調整教育政策時,都會以PISA為重要的參考依據。台灣於2006年第一次參加,從此再也不能自外於世界教育潮流和國際評比。

評量目的:檢驗十五歲青少年是否具備參與未來社會所需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生活化」和「應用」是PISA評比的兩個關鍵字。思考判斷自學能力PISA評比三大素養最重視的核心能力。

以閱讀為例,它包含三個層次:

擷取資訊的能力能從閱讀的文本中,找到所需的資訊。

解讀資訊的能力閱讀後,能否正確解讀資訊的意義。

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將所讀內容,與自己原有的知識、想法和經驗相連結,綜合判斷後,提出自己的觀點。

因為生活中得面對不同的閱讀素材,所以PISA閱讀測驗題目類型很多元,有大家熟悉的「連續性文本」,如小說、個人信件等以文字為主的內容;還有「非連續性文本」,如表格、地圖、廣告等。PISA認為閱讀能力愈強的人,愈有能力從上述文本中蒐集、理解、判斷資訊,並進一步正確統整、詮釋,還能加以反思批判。同樣的,PISA在評量數學和科學素養時,將學生視為「解決問題的人」,強調學生在不同的情境脈絡中,能辨識、實作/解釋、運用數學或科學現象或證據的能力。三大素養外,PISA還強調十五歲青少年必須發展溝通、適應、有彈性、解決問題、使用科技的能力,才能做好現代公民的準備。

評量試題:選擇、封閉式/開放式問答考驗批判和推估能力

因為強調思考和判斷的能力,PISA評量的試題,不論在閱讀、數學、自然科學方面,都包括選擇、封閉式/開放式問答等三種題型。其中台灣學生很不熟悉的開放式問答題,沒有絕對的對錯,學生要自行根據文本、內容,或既有知識與經驗,提出批判或說明。台灣2009PISA計畫的共同主持人、成大中文系教授陳昌明表示,PISA會逐漸加重開放題目,「學生要用既有的知識、經驗和技巧,去面對一個新的問題,去解決一個未曾碰過的問題,所以找證據和推估的能力很重要。」

據台灣PISA中心的研究,2009年台灣少年的閱讀素養表現平均,程度中等。儘管略高於 OECD的總平均,但「拔尖」人數(高分群屬於水準五、六級),只有上海的四分之一、香港的一半;而未達水準二、屬於補救教學對象的「低分群」人數則三倍於上海、兩倍於香港。顯示台灣孩子可以進行一般性的文章閱讀,簡單的問題釐清,但普遍缺乏反思和批判的能力。台灣少年在數學和科學的表現也類似。PISA 的背後,重要的不是「排名競賽」的結果,而是揭示了一個全世界教育的共同趨勢。

按讚加入粉絲團

延伸閱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